
本小微不是西郊土著姑娘,
去西郊探店,也鬧過幾次笑話。
記得去探品品味的時候,
信心滿滿的帶上了幾枚好友,
出了地鐵口騎了小黃就趕赴品品味,
本來是出了地鐵口向左三個路口就應該騎到的,
小微硬是帶錯了路,向右騎了五個路口,
感覺越來越不對勁,只好又相反騎了好久,
一幫人累到腿軟,
不過在吃到紅燈籠和品品味的時候,
發自內心覺得這一趟,沒白跑。

西郊的好味道也是着實不少,
小巷中更是藏龍卧虎,
前幾天小微又追着吃貨們的足跡,
去到了百花路,
終於吃到了這【鑫航集運教學】
沒辦法~
做美食編輯嘛,就要保持對西郊的熱愛,
無論你是住在東西南北。

地址:建設路百花路向南100米路西(房管局西邊家屬院內)

那時候覺得也沒有多好吃,
心想就是升級版的涼皮嘛,
不過也是奇怪,在我眼中平平的面魚,
多年不吃但也時常的惦記着。

才又找到了面魚的線索。
百花路一個家屬院門口,
不起眼的小攤,就是橫掃一眾吃貨的石記面魚老攤。
老闆做面魚已經有20年了,
最開始在友愛路賣面魚,
後來城市改建,才搬回到百花街這裏。
面魚雖然看起來不起眼,
不過做起來也是費事,老石每天早上五點起來,
開始做面魚,弄面,滴漏成面魚狀。

酸白菜,蘿蔔丁,韭菜,麻醬……
老闆放料的時候,也是絕不含糊,
大勺大勺的放,生怕味不夠,吃的不痛快。
一碗下肚,酸爽解暑!
小時候關於夏天的記憶,
從味蕾一下全都回來了。

地址:建設路與百花路交叉口向南50米路東

過了飯點,店裏依然人聲鼎沸,
幾乎找不到落腳的地方,
來之前做了功課,
涼麪,涼皮,麪筋,牛肚是標配,
外加一碗兩摻砂鍋,
三個人中午可就吃的美了。

吃第一口居然會有點被嗆到。
相比較涼皮,我更喜歡吃涼麪,
也是帶點甜頭的怪味涼麪,
可能是拍照時間久了,
面吃到嘴裏的時候,沒有非常彈牙,
味道也稍微有點淡,
但也可能是我口味被養的太過於重口了。


能吃到老式砂鍋的感覺,
寬寬的刀削麪和滑溜的土豆粉,
香菇,肉塊,千張海帶就是地道的西郊味~

麻醬麪筋,牛肚幾乎桌桌必點,
這幾乎是店和食客之間形成的默契,
西郊很多店也都是如此,
品品味的炒三摻肉夾饃,
胖娃的脆腸腰花,
經營多年,默契不在言語之間。

地址:友愛路百花路北五十米左右路東

那時候以為是什麼網紅新品,
後來吃貨們告訴我,這是百花路上的一家老店,
因為肉皮鬆軟,輕輕一抖便可脱骨,
得名來【鑫航集運教學】
我平時就非常喜歡吃燒雞,
甚至一度覺得自己上輩子大概是黃鼠狼轉世,
一頓飯半隻雞,不在話下。

一隻只雞子,隔着玻璃擺在櫃枱後,
看着別提多喜人,
整間屋子都充滿濃濃的料香味,
選了一隻燒雞打包回家,
一路上想的都是回家怎麼開膛破肚!
手刃燒雞的畫面。


抖是抖不起來了,輕輕一撕,皮肉脱骨,
油亮的雞皮,嫩滑的雞肉,
燒雞先吃雞大腿,一口咬下去,
結結實實的過了一把肉癮!
20多年的老招牌,名不虛傳!

百花路只是西郊美食的一個縮影,
還有太多的大街小巷裏等待我們去發掘,
不管味道現在變得如何,
情懷總是在那裏,跑不了。
今日互動話題:你童年裏的那條小吃街
